環境保護 返回列表
減排措施
海上物流節能減排措施
嚴格按照國際公約及各港口地區性要求進行氣態排放物管理控制,所有運營船舶均配備滿足國際公約的防污染設備并取得ISPP和IOPP證書,并根據IMO及地方法律法規最新要求,持續改進污染物處理設備和排放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環境管理體系,對不同類型的污染物采取有效處置措施,確保各項污染物排放符合國際和地方法律法規要求,杜絕環境污染事件發生。
2、不斷優化公司目前航線,充分利用船舶航行過程中的海洋水文氣象條件,結合船舶的性能特征及租家的要求,在船舶安全航行的前提下,對全航程進行船舶計劃航速實時優化,達到 最小燃油消耗。
3、升級船舶燃油設備,淘汰老舊船只,確保燃油充分合理利用,二零二三年出售老舊集裝箱船4艘,交付新船舶12艘;新造船1800TEU和2600TEU采用海水變頻系統,船體優化 、艏部優化、螺旋槳優化、高效率扭曲舵,2600TEU船舶還采用了節能導管,進一步降低燃油消耗。 新造1000TEU集裝箱船舶均為環保型船舶,具有船舶載箱量最大化、單船日燃油消耗量減少12%以上等特點,同時能達到船舶能效設計指數(EEDI) phase0階段能耗基線標準的40% 以上。使用低硫油降低氣態污染物排放,提高船舶航運能效,減少燃油使用量,從源頭降低氣態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
4、使用燃油添加劑,改善燃燒狀況,提高燃燒效率,降低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5、采用軸帶發電機降低油耗,目前初步為三艘船只配備了軸帶發電裝置,預計一臺軸帶發電機一天將會節省0.8噸燃油,一年預計節省144噸燃油。
6、2017年至2023年公司單位運力萬海里耗油量連續五年保持下降趨勢。
陸上物流節能減排措施
1.現有設備油改電:將現有使用柴油作為動力的正面吊進行改造,改為使用電作為動力。 一臺設備預計年節省燃油約9萬升,預計2030年,12.5%現存正面吊進行油改電的改造,2040年完成所有正面吊的油改電。
2.新購設備:推廣使用電能或者氫能源等清潔能源的叉車,自二零二三年起本公司不再批準新的燃油設備的購置,新設備均采用采用油改電或者新購電能設備。
3.推進智能自動化物流基地項目:二零二二在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投資3,200萬美元,建設海豐航運智能倉儲物流基地。 場內機械設備全部采用電力提供動力,屋頂覆蓋太陽能電池板以及配置能量回收及智能能量調度裝置,發電的同時回收設備運行產生的能量。 采用全自動無人集裝箱裝卸設備,通過遠程操控技術和智能化系統解決方案實現集裝箱的轉運工作。 項目設計得到了碼頭自動化專家的論證及認可,操作效率遠高于傳統裝卸設備。二零二二年已完成土地摘牌以及各項前置審批手續,二零二三年10月正式破土動工,預計二零二四年建設完工。
4.打造綠色供應鏈:海豐智能獨立自主研發的智能運輸車,可以降低對傳統燃料的依賴,減少環境污染和碳排放。智能運輸車的動力系統采用純電動和氫動力清潔能源技術,具有零排放、低噪音和高效能的優點,并推動運輸行業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助力港口行業實現綠色低碳取得新突破。目前已向青島港碼頭等供應商提供了智能運輸設備。
5.擴大信息系統運用:印尼堆場各期場地逐步啟用海豐一體化堆場信息系統,為海外堆場首例上線。與原有業務系統相比,在實現系統自主可控的目標同時,實行場內箱動態化作業管理,提升叉車中控管理效率以及進出場驗箱工作效率;
能源再生,廢物利用
員工日常辦公及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做到循環減排、垃圾分類和妥善回收。倡導綠色辦公,推行OA辦公及視頻會議系統,減少辦公用紙消耗;在公司各樓層設置廢舊電池回收裝置,以便妥善處置含有重金屬的廢舊電池;配置有食堂的子公司設置分類回收桶,將廚余垃圾與其他生活垃圾分開,公司大力倡導垃圾分類制度,各個分支機構都根據所在地的環保要求制定垃圾處理制度,明確責任人,配置分類垃圾容器,如有易腐或者有害垃圾產生,運往處理站進行統一處理,并在垃圾運送過程中施行密閉化運輸等。
設立《關于船舶污油水處理管理辦法》,對于陸上及海上的無害廢棄物,盡可能進行回收再利用,減少廢棄物產生量;將油渣、廢油、含油污水進行收集并存放在污油柜、廢油柜及機艙污水柜,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并監測排放數據,避免對海洋生物造成危害;其他危險廢棄物如廢舊電池、醫療廢物等存放在專用儲存桶中。靠岸后各類危險廢棄物將統一交由具備資質的第三方單位,確保船舶運營產生的危險廢棄物得到妥善處理。
根據陸上及海上廢棄物種類的不同,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減少廢棄物產生,不斷推動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
新能源探索
海豐國際與中國科學院設立的專業機構中科院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一致同意,探討和研究綠色甲醇在航運物流的推廣應用,引領綠色甲醇在本行業技術標準的制定,進一步促進綠色甲醇重大技術產業化,打造綠色甲醇產業生態,發展液態陽光經濟,為全球各國各地區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實現貢獻力量。